.jpg)
通过通过对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酸碱度、二氧化碳、光照、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的分析,掌握食用菌栽培方法的基本知识,并逐条了解每种食用菌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数量,从而更好地采取栽培技术。三、提高栽培料配制
要了解制培养料的酸碱度、含水量、酸碱度等基本条件,提高栽培料的配制方法,为进一步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,提高食用菌栽培的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。
1.调节栽培料的酸碱度
主要是调节栽培料中、微量元素的含量,改善培养料的物理性能,减少栽培料的pH值。培养料的酸碱度是指酸碱度、生理盐度和生理盐度的测定。它是培养料配方中保持食用菌生态生长发育的关键,是决定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条件。
2.调节制种方法
(1)可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栽培料。如果在栽培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栽培料,就要求栽培料与生产的pH值保持在4.5-5之间,保持一定的一致性,其pH值一般是通过调节制种方法来确定的。
(2)如果使用同一种栽培料,在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栽培料,其pH值的差别就很大,所以必须采用不同的栽培料来调节栽培料。
(3)调节栽培料的pH值时,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来进行调节。如降低生产料的pH值,主要有喷水和调水两种方法。
(4)使用调节料的pH值的方法,必须掌握好制种方法和水分。
(5)为了促进发酵,必须配合使用一些肥料。
2.催芽方法
(1)制种的方法有自然催芽和人工催芽。
(2)催芽方法有干热处理法和湿热处理法两种。
(3)干热处理法催芽法,是在黑暗环境下将一系列的菌种接种在黑暗条件下培养,培养菌丝,在70°C温度下12小时后取出,稍凉后,将培养物置于室温下,进行干燥、催芽处理,到90°C~100°C时,就能使菌种达到均匀出芽、酶活性,进行播种。
(4)湿热处理法是指制种后,将菌丝接种在培养基上的菌种,在培养基表面接种在培养基上,培养5~7天后菌种已被完全抑制,室温可保持在55°C左右,使菌丝生长整齐一致,待温度适宜后,移出培养室,脱去菌丝。